在上世纪 60、70年代,美国对制造业不太重视,存在政策缺口。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国制造业被日本赶超。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不断从欧美引 进了数控机床、连续自动生产线等大量的自动化设备和相关技术专利,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持续不断的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到1978年日本本土的机床数控化率超过了美国。 智造360从我国装备制造业影响课题组负责人、研究员鞠思民处了解到,美国制造业之所以在近年内走强,在于政府积极搭建数字化制造平台2014年2月,“数字制造与设计创新机构”(DMDII)由国防部牵头组建成立。该机构主要研究数字化数据在产品全寿命周期中的交换以及在供应链网络间的流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制造。 此外,美国还构筑数字化制造生态圈。以开源技术牵引的上下游垂直式生态圈,围绕系统基础架构、软件平台源代码等关键技术的开放开源,形成了产业上下游不同领域不同主体间的技术标准制定与产品开发合作。如NASA发起的开源的云计算管理平台项目OpenStack,拥有来自176个国家3万名成员500多企业的支持,云计算上下游软硬件企业和非龙头公有云厂商围绕相同的技术标准和产品架构,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体系。 “在美国,制造业已经出现了‘由软及硬’和‘由硬及软’两种趋势。”鞠思民介绍,Google等互联网巨头从I端加快走向M端,互联网企业发现制造业是创造价值的主要阵地,Google先后投资了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无人机、智能家居等领域,它变得越来越硬;GE开始编织“工业互联网”,加快从M端走向I端,GE在全球雇佣了一万名软件工程师,GE老总提出:也许你昨晚入睡前还是一个工业企业,今天一觉醒来却成了软件和数据分析公司。 “未来,美国将会涌现一批‘两栖型’企业:硬件的系统集成企业在大力发展软件;软件的系统集成企业在大力发展硬件。”鞠思民说。 相比之下,我国在制造业自动化方面起步较晚。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中国自动化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副研究员张燕说,世界机器人协会的统计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的工业机器人渗透率不到日本的十五分之一,是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六分之一。据野村证券的数据,就机床的数控化率而言,中国生产的机床数控化率仅为 25%,接近日本1988年的水平,而日本2012年的机床数控化率已达到88%。中国设备的数控化率仅为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水平。 此外,智造360通过分析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当日发布的中国装备制造业经济运行景气发现:短期内,装备制造业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出口还处于收缩期;中期看,“十三五”期间呈现前低后高增长态势;长期看,到2025年中国装备制造业规模将由现在占全球30%达到35%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装备制造业比例将由现在 的20%达到35%以上,出口规模占全球贸易超过20%。 “装备制造业在未来10年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石勇表示,装备制造业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个优势就是,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数据显示,我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 的国家。美国的完整程度也仅仅为中国的94%左右,日本更是不足中国的90%。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提供了系统性的竞争力,中国有超过14万家机械供应商、7.5万家通信和设备制造商、10.4万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商,供应商网络规模超过日本的五倍。 智造360的专家认为:未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很多,国内市场潜力巨大、资金比较充裕、人力资源丰厚,关键看我们如何开发、如何更好地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