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机床网讯】需要仰头90度才能看到全貌、重量相当于50头非洲象、有一辆公交车那么长——摆在李克强总理面前的这块银灰色“铁疙瘩”,可谓实实在在的“大块头”。 别小看这个外表笨重的家伙。作为全球冲程最大的船用曲轴,它可是船用柴油机的“心脏”,同时对精加工要求很高,在旋转时的振动幅度不能大于人头发丝直径的五分之一。 “大块头有大智慧!”总理称赞道。去年9月,在大连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他特意抽出时间到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考察,并亲自为这颗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中国心”测量精度。 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制造称得上“大块头”;而若想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强国,“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这样的“大智慧”。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由李克强总理在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旨在通过“三步走”来实现制造业强国的目标。 舆论兴奋地将其称为李克强的“王牌计划”。《经济学人》杂志评价说,很多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到了一定时候,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就会因后劲不足而将“接力棒”交给其他国家,如今中国不仅没有松手,反而把棒捏得更紧了。 2015年可谓“中国制造2025”元年。检索总理一年来的足迹,就会发现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始终是他关注的重中之重。“中国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丝毫不能忽视。”李克强这样说道。 李克强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现实。当着全球诸多首席执行官的面,他毫不讳言:“我断定,各位身上应该都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但大多都是日用消费品。”当商界大佬们发出会心的笑声,李克强随即声明,传统的“Madein China”还要继续做,但中国制造的核心应该是主打“中国装备”。 这一战略思维在国务院2015年5月下发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中得到体现。“中国装备”占据了重要位置: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被重点部署,航天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作为十大领域的内容被重点推动。 英国《金融时报》专门发表评论,提醒企业家需要密切关注“中国制造2025”。“随着中国高附加值制造业逐步形成,外资企业仍可以通过共享知识和技术来参与中国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文章指出。 “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是推动“中国智造”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的核岛厂房既能抵御商用大飞机的撞击,又能抵御福岛核事故那样的地震震级,同样可谓“大块头有大智慧”。 “你们自主研发制造质量优、有竞争力的核电机组,是在铸‘国之重器’,为中国发展‘强筋壮骨’。”2015年6月15日在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考察时,李克强说。当老中青三代核电人争相向总理表示一定把“华龙一号”打造成世界一流核电品牌,他毫不犹豫地说:“你们为我撑腰,我去国际舞台为你们扬名。” 此次考察恰逢《中国制造2025》正式公布一个月。离开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后,李克强又到工业和信息化部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参会人员可谓 “阵容强大”:不仅有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工程院等11个部委的负责人,还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 装备集团公司等15家装备制造企业的负责人。 时间之巧、规格之高、人数之多——李克强此行无疑是解读“中国制造2025”的密钥。其中两个说法尤为引人瞩目,除了中国制造“重器论”,另一个则是推进“中国智造”。 总理说:“为什么我们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跟中国‘智’造联系在一起。智从哪里来?集众人之智。要运用互联网技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 如果说中国装备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打”,那么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则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后者恰恰与创新密切相关。 李克强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创新思维,得到外界高度评价。美国《华尔街日报》敏锐捕捉到了中国制造业这一变化,称“中国科技不再是山寨,创新已成主流”。 扩展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