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cad2007下载
软件下载
solidworks下载
proe下载
机械标准
机械招聘
机械图纸
机械百科
机械交易网
网站建设
机械设计手册
proe视频教程
cad2013视频教程
solidworks2008视频教程
CAD2004视频教程

[机械制图] 三视图的画法

[复制链接]
查看: 3519|回复: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1-8 20: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知识准备包含了以下三部分的内容:三视图的形成、投影关系、作图步骤。           
◆ 三视图的形成
            
一、视图的定义      
       在机械行业中,通常把互相平行的投射线看作人的视线,而把零件在投影面上的投影称为视图
               
       在正投影中,一般一个视图不能完整地表达零件的形状和大小 ,也不能区分不同的零件。如下图中三个不同的零件在同一投影面上的视图完全相同。因此,要反映零件的完整形状和大小,必须有几个不同投影方向得到的视图。   
        
二、三投影体系
               
               在工程图样中通常采用与零件的长、宽、高相对应的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分别是:
              
              正立投影面--直立在观察者正对面的投影面,简称正面,用V表示;
              水平投影面--水平位置的投影面,简称水平面,用H表示;
              侧立投影面--右侧的投影面,简称侧面,用W表示。
      
三、三视图的形成
 GB/T14692-1993规定:零件的图形按正投影绘制,并采用第一角投影法。
 如下图所示,将零件置于第一分角内,并使其处于观察者与投影面之间分别向V、H、W面正投影,可分别得到该零件的三个投影:
         由前向后投影,在正面上所得视图称为主视图
         由上向下投影,在水平面上所得视图称为俯视图
         由左向右投影,在侧面上所得视图称为左视图


 为方便绘图与读图,三面视图应画在同一张图纸上,可将三投影面展开。正面V保持不动,水平面H绕OX轴向下旋转90°,侧面W绕OZ轴向右旋转90°,使三面共面,展开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投影面展开时,OY轴一分为二,在H面上的标记为OYH,在W面上的标记为OYW。展开后得到如右图所示的投影图。
         
         画图时,通常省去投影面的边框和投影轴。在同一张图纸内按图示那样配置视图时,一律不注明视图的名称。
      
 三视图的投影关系
一、位置关系
 以主视图为准,俯视图在主视图的正下方,左视图在主视图的正右方。画零件的三视图时,必须按以上的投影关系配置,主、俯、左三个视图之间必须互相对齐,不能错位。
二、尺寸关系
            
 由右图可见,主视图反映了零件的长度和高度,俯视图反映了长度和宽度,左视图反映了宽度和高度,且每两个视图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由此,可得到三个视图之间的如下投影关系:

1.主、俯视图都反映零件的长度--长对正;
2.主、左视图都反映零件的高度--高平齐;
3.俯、左视图都反映零件的宽度--宽相等。
三、方位关系
         零件具有左右、上下、前后六个方位。其中:        
        主视图反映上、下和左、右的相对位置关系,前后则重迭;        
        俯视图反映前、后和左、右的相对位置关系,上下则重迭;        
        左视图反映前、后和上、下的相对位置关系,左右则重迭。
 从上可知,以主视图为准,俯、左视图中靠近主视图一侧均表示零件后面,远离主视图一侧均表示零件的前面。
 三视图的作图步骤
一、初学者在画三视图时,应先把零件放在零件正放在三个投影面组成的投影箱(也可借助于黑板、地板、侧墙)内,如右图所示。
        
二、画三视图的步骤:
              
第一步:
确定各视图位置,作基准线(如对称线、轮廓线等);
第二步:
画出底稿,一般从主视图画起;
第三步:
过主视图引垂直线和水平线,根据宽度尺寸,完成俯、左视图,借助分规或45°辅助线实现;
第四步:
检查底稿,描粗加深图线,完成三视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6-9-27 09:49
  • 签到天数: 88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6-1-11 14: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础的知识,楼主讲解的非常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2-2035 厦门鑫时器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3009579号-1 技术支持:机械网站建设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