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cad2007下载
软件下载
solidworks下载
proe下载
机械标准
机械招聘
机械图纸
机械百科
机械交易网
网站建设
机械设计手册
proe视频教程
cad2013视频教程
solidworks2008视频教程
CAD2004视频教程

田地里没有了繁忙的农民,一年却是大丰收

[复制链接]
查看: 455|回复: 1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3 14: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4-6-5 17: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是一年收获季,一片繁忙而又欢喜的场面,农民伯伯没有像以前那样很是劳累,他们只需要坐在村头的树荫下闲聊片刻,就能收获一年的成果。

        五月中下旬,长江流域开始进入油菜收获季节。5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湖北公安县夹竹园镇观音寺村1000亩核心示范区召开了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示范现场会。“油菜增产综合技术生产模式研究”课题承担单位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联合了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北荆州市农科院、湖北公安县农业局等油菜科研、推广单位在该村共同示范了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该模式集成了油菜品种、机械装备、植保、土壤肥料、栽培等5大领域的9项关键技术(见链接),实现了油菜生产种、管、收等各环节的全程机械化,每亩平均用工量从传统模式10个工减少到不到0.8个工,这一综合技术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油菜传统生产方式告别历史。

        据统计,2013年全国油菜种植面积1.1亿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27.2%,远低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长江流域地区是我国油菜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85%左右。由于目前油菜种植品种、模式不一,机械化生产相对滞后,用工量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植意愿和产业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研究员向记者介绍说: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瓶颈一是在机播方面,由于油菜籽含油率高、易破损、粒径小等,使得现有机械播种方式难以满足农艺要求;二是在机收方面,现有油菜品种成熟度不一致,分枝多,机械收获损失较大。此外,在定位施肥等关键作业环节没有成熟、适宜的机械。

        1

        适合机种机收的“中双11号”悄然走红

        “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的关键是有适合机械直播和机收的高产油菜品种。”王汉中说。油菜机收看似是一个简单代劳过程,其实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全程机械化生产过程。机收前提是油菜品种必须抗倒伏、抗裂荚。否则油菜倒伏在地,收割机无能为力,抗裂荚性差,熟透油菜籽易脱落。

        在观摩现场,适合于机械化收获的油菜新品种“中双11号”挺拔簇立田间,熟透的菜籽角果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只见收割机慢慢推进,整齐地将“中双11号”卷进肚子吐出油菜籽,将秸秆变成碎末撒在地里。公安县农业局组织专家组测产,1万亩示范区理论亩产211.4公斤、核心区理论亩产241.7公斤,分别比传统的高产水平180公斤增产17.4%和34.3%,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多熟制条件下低损失的油菜机械化收获。

        “中双11号”是由王汉中研究员带领的育种团队培育而成的,是世界上首个集高含油量(49%以上)、强抗裂荚、高抗倒伏、抗菌核病为一体的双低油菜品种,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以来已在全国推广应用1300多万亩。“中双11号”出油率比一般油菜品种高出5个百分点,每百公斤“中双11号”菜籽能多榨出5公斤的菜籽油,相当于企业增加了15%左右的纯利润。

        围绕“中双11号”等适合机收的品种,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华中农大、湖南农大等单位联合攻关,收获机械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研发取得成功。在观摩现场,一台收割机每小时收获5~8亩油菜,比人工收获提高工效40倍以上,同改进前的旧机型或一般兼用油菜收获机械相比,工效提高2倍以上,成功实现了机收品种、机收农艺技术和机收装备的配套应用。

        2

        一年割回一台联合收割机

        观音寺村村民李文斌家有6亩油菜,去年卖了5000元,去掉人工、化肥、农药、种子,纯收入3000元。他说:“前几年专家组来到村里搞油菜全程机械化高产技术示范,看到收获机械连割带脱粒全有了。我立刻决定买一台,花了7.2万元。到油菜收获季节,花两小时收完自家油菜,就开始为周边村民收,收一亩地费用是120元,一个收获季节能收600亩,每亩去掉油钱40元能赚80元,这机器最大的好处是调节机具后还能收稻谷,一年下来,赚回来一台联合收割机还有富余。”

        浙江湖州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部部长施健向记者介绍了在现场会示范的这台机器的优点和特点:收割、脱粒同时完成,总损失率为5%左右,含杂率为6%左右,破碎率小于0.5%。与人工分段收获油菜相比,机械收获工效提高近35倍,机械作业减少损失、节本增效可达每亩50元左右。

        提及油菜生产的机械化问题,必然会听到的一个词就是“农艺与农机融合”。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大部分油菜产区油菜种植无论是品种特性、栽培技术还是施肥习惯方面大都难以与机械性能相匹配。如何将分散的手工操作转变为集中机械化作业,是摆在我国油菜生产面前最现实,也是最紧迫的问题。“国内外实践表明,油菜机械化生产是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和保障油菜生产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廖庆喜如是说。

        当前,我国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还处在示范推广的起步,由于传统思维影响,油菜机械化收割的脱净率和损失率不被广大种植户接受,实际上经对比试验,同样大小的田块,机械化收割的收获量远比人工收割的收获量多。我国油菜主产区油菜机械化收割尚处于示范探索阶段,其原因一是实施大面积油菜机械化收割,需要改进油菜栽培方式,将传统育苗移栽方式改为免耕直播方式。二是油菜联合收割机近年才推向市场,装备性能和技术适应性还在不断试验和完善中。

        “油菜增产综合技术生产模式研究”课题组成功攻克了机收品种、机收装备和配套农艺技术三大技术难关,为我国油菜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依托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农机化所及全国油菜同行,重点在“油—稻”、“油—稻—稻”等不同轮作制条件下,对品种、“一促四防”、机械收获等技术进行熟化和集成,建立品种、机械装备、植保、肥料为一体的套餐式、轻简化的成套技术,促进不同领域技术相互配套,初步建立了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

        3

        复合微生物菌剂助推油菜秸秆科学还田

        在“全国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示范现场会”上,记者看到收割机上安装了喷雾施药装置,把油菜籽脱收到口袋的同时,将秸秆粉碎还田,并喷上一种复合生物菌剂,以加速秸秆和秸秆上菌核的腐解,从而达到既培肥地力又防止菌核病传播的双重效果,实现了农艺农机的融合。该技术作为“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的核心技术之一,受到行政、科研、推广和生产等方面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全国1.1亿亩菜籽收获时产生的大量秸秆如何处理,一直是摆在各地政府案头上的难题。传统上许多地区农民为了赶上农茬,在田间地头一烧了之,这一方面影响大气环境和公共安全,另一方面浪费循环农业的大量有机质资源,造成土壤地力持续下降。据专家介绍,油菜秸秆是非常好的一种绿肥。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培肥地力,缓解氮、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营养比例失调的矛盾。但油菜秸秆直接还田给大田后茬作物生产带来了两个重要难题,一是油菜秸秆如何快速腐熟,既不影响后茬水稻幼苗生长、又能快速提供后茬水稻幼苗的养分需求;二是如何降解油菜菌核病侵染油菜后,在油菜秸秆中所形成的菌核,降低土传病害(油菜菌核病)对下季油菜的危害。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专门研制了用于加速油菜秸秆腐解、腐解油菜菌核的复合微生物菌剂。该复合菌剂由从油菜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的十多种微生物菌株中筛选出的两株特异功能微生物组成,它们分别是高效腐解油菜秸秆的哈茨木霉和高效腐解油菜菌核的棘孢曲霉,目前已大面积在油菜生产上示范推广,应用效果明显:油菜秸秆腐解率提高23.9%;菌核腐解率提高38.1%;后茬水稻产量提高3.0%,下季油菜菌核病病情指数下降16.8、增产5.0%。另外,土壤理化及生物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胡小加介绍,油菜收获时每亩应用该复合微生物菌剂15克,每亩投入成本增加5元,增收35元以上,综合效益明显。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研究员刘胜毅告诉记者:若亩产150公斤油菜籽,根、秸秆、花、壳全部还田,每亩可提供纯氮8.6公斤、磷素2.72公斤、钾素11.4公斤。秸秆还田还可以抗旱保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优化农田生态环境,达到提高土壤增产潜力的目的。

         朋友,如果您喜欢本站,请收藏本站,并推荐给您的朋友一起分享;若想了解本站的更多内容,敬请您访问机械设备[url=]http://jxsb.globalbuy.cc/[/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9-15 09:21
  • 签到天数: 76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4-6-21 14: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可以打广告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2-2035 厦门鑫时器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3009579号-1 技术支持:机械网站建设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