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cad2007下载
软件下载
solidworks下载
proe下载
机械标准
机械招聘
机械图纸
机械百科
机械交易网
网站建设
机械设计手册
proe视频教程
cad2013视频教程
solidworks2008视频教程
CAD2004视频教程

逸云天|气体检测仪有哪些常见误区?

[复制链接]
查看: 150|回复: 0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2-8-22 16:10
  • 签到天数: 422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20-12-17 12: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都知道,气体检测仪是用来检测作业现场内有害气体浓度变化的仪器。不过在气体检测仪的使用中,可能会碰到无法使用或损坏的问题,在选择正规厂家的情况下,质量因素只是一部分,大多数是因为选型不当和使用不当导致。那么气体检测仪的常见误区都有哪些呢?下面逸云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
      一、验收误区:用高浓度气体测试
      分析:很多客户在验收时喜欢随意拿高浓度气体进行测试,这种做法是非常不严谨且容易造成仪表损坏的。可燃气体检测仪的检测范围为0~100%LEL,即1个爆炸下限(以甲烷为例为0~5%vol),而打火机气体为高纯度丁烷,远超可燃气体检测仪的检测范围!
      当使用打火机气体进行测试时,传感器将遭致2~3倍甚至更高浓度的冲击,轻则使传感元件的化学活性早期衰减或失活,导致检测精度、灵敏度下降;重则烧断铂金丝,传感器报废。要注意的是,高浓度气体冲击导致的传感器失效,厂家是不质保的,需自费更换。
      结论:不要再用打火机放气来测试可燃气体检测仪!气体检测仪应避免高浓度冲击,检查工作状况应使用标准气进行测试。有毒气体同理,也应避免高浓度气体冲击。
      二、选型误区:有机气体当可燃气体检测
      分析:市面上大部分可燃气体检测仪采用催化燃烧原理,催化燃烧原理是利用可燃气体在具有催化性能的检测元件上产生低温无焰燃烧,燃烧的热量导致元件的温度升高,从而使元件的阻值增大,通过惠斯顿电桥检测其阻值的变化,达到检测可燃气体浓度的目的。
      虽然从原理上看,只要能燃烧放出热量,那它就能被检测,人们常说催化燃烧式传感器理论上可以测量任何可燃性气体。
      但是,催化燃烧传感器并不适合测量长链烷烃,如可高闪点的汽油、柴油、芳烃等。苯、甲苯、二甲苯等超过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尤其是有苯环结构的烃类化合物,碳链较为坚固,在催化燃烧下很难断裂,会导致无法燃烧完全,未燃烧完全的分子会聚积在催化珠表面,导致“积碳”现象的发生,阻拦后续其他分子的燃烧,当积碳达到一定程度后,可燃气将无法与催化珠进行有效接触,这就导致检测不灵敏甚至无响应现象发生。这是传感器本身属性决定的,属于前期选型错误。
      结论:常见的苯类、醇类、脂类、胺类等各类有机挥发气体不适宜采用催化燃烧原理检测,宜采用PID光离子原理进行检测。购买气体检测仪之前一定要和产品公司咨询清楚,避免发生类似错误。
      三、使用误区:擅自更改使用环境
      分析:气体检测仪设计为测量环境中气体浓度值,在线测量管道中硫化氢浓度属于更改使用环境。硫化氢气体检测仪传感器为电化学原理,其电解液损耗程度跟环境中硫化氢浓度成正相关,硫化氢含量越多,电解液消耗越快,寿命越短。正常环境中硫化氢浓度为0,仅泄露时会消耗电解液,因此寿命可达1-2年。管道中一直存在硫化氢,电解液一直消耗,自然寿命大大缩短。
      结论:气体检测仪适用于环境检测,用于管道在线分析需咨询厂家,切勿擅自更改使用环境。
      四、维护误区:只使用不维护
      分析:气体检测仪属于计量器具,为保证其检测的精确性需定期标定校准。任何气体检测仪经过长期使用都会产生漂移,如不及时标定,误差将会越来越大,造成安全隐患。根据规定,气体检测仪的标定周期最长不得超过一年,拥有专门计量部门的企业建议不超过三个月。气体检测仪的标定需由专业人士进行操作。
      结论:购买安装好气体检测仪,并不能一直保证正常使用,后期要时常进行更新和维护,出现问题时立即与产品公司联系,不要自己去修理。避免小毛病因为疏忽酿成大损失。
      深圳市逸云天电子有限公司是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可提供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检测报警仪、四合一气体检测仪、气体分析仪、气体检测仪、硫化氢检测仪、气体在线监测预处理系统、TVOC在线监测系统、差分紫外光谱气体分析仪、激光气体分析仪、氮氧化物检测仪、环保安监气体监测云平台等产品。(本文来源于:http://www.yiyuntia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2-2035 厦门鑫时器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3009579号-1 技术支持:机械网站建设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