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不少病人来说,手术并不可怕,但手术前的“健康宣教”却有点沉重。让别人在自己身上动刀在谁心里都是个坎;但让医生将一摞影像、检查和临床观察总结成一份五分钟说完,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陈述对医生来说就更为挑战。而往往医患关系紧张就发生在医生和病人之间没法良好沟通的时候。
医患之间不应是鸡同鸭讲,让3D打印构建沟通桥梁
三年前,一位来自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医院的放射科医生Beth Ripley就有过这样的经历。病人的肾上长出了一块小肿瘤,做一个不复杂的手术切掉即可。但是,这个治疗方案却遭到了病人的强烈抵抗。病人固执地认定这个手术会切除她的整个肾(友情提醒:生病请充分相信医生,而不是搜索引擎)。无论Ripley医生和她的同事怎么样解释手术和病情,依然无法说服病人,双方就这么僵持着…
故事说到这里,按照常规的套路,结局很大几率是:
医生无法说服病人,只能让病人另寻高人;
医生家属齐上阵进行劝导,患者出于从众压力接受手术,但将信将疑。
既然是“健康宣教”,就离不开教具。而最好的教具,当然就是自己的3d打印人体器官了。
Ripley根据这位患者的肾扫描影像,用3D打印机制造出了一模一样的肾模型。Ripley用这个模型,展示了病人的肿瘤位置,对着病人预演了一遍手术,成功让患者相信这个手术并不会切除她的整个肾。
医患之间不应是鸡同鸭讲,让3D打印构建沟通桥梁
Beth Ripley根据患者的肾扫描影像,用3D打印机制造出的一颗肾模型(图片来源:VA Center for Innovation)
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医学模型就像是一个“万能翻译器”,不但可以把医生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自动“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还能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激励患者勇敢与病魔斗争。目前通过3D打印机制造像肾这样的器官需要3步:
医生需要通过CT扫描进行梳理,明确需要打印的部位;
医生将那些需要打印部位的扫描影像上传并转换为一种特殊格式的文件,该文件可以通过计算表面积将平面图像转化为立体图像;
医生只需要将该文件上传到3D打印机即可层层打印制作。
不同于其他促进医疗发展的先进科技,3D打印不仅能改善治疗,还可以促进医生和患者间的有效沟通,满足患者不同的需求、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制造工程协会(Society of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的报告,有96%的医护人员期待使用通过3D打印增材技术制造的医疗用品,而这个数字在2018年还会继续增长。
医患之间不应是鸡同鸭讲,让3D打印构建沟通桥梁
通过3D打印制造出的器官模型(图片来源:VA Center for Innovation)
目前,Ripley医生正在美国的退伍军人事务管理中心的医疗创新3D打印项目,该项目将致力于为全美170家退伍军人事务医疗中心提供3d打印服务。从2016年开展至今,这项创新项目提供3D打印技术的医院数目已经从5家上升到了25家。
在未来,通过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北美放射学会的合作,3D打印的医学应用业务范围将被进一步拓广。GE医疗的首席工程师Jimmie Beacham介绍,在未来,GE医疗70%的医疗设备都会使用3D打印技术。
医患之间不应是鸡同鸭讲,让3D打印构建沟通桥梁
通过3D打印制造出的器官模型(图片来源:VA Center for Innovation)
中国的医院也已经开始利用3D打印改善医疗体验。比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在基于GE的AW4.7影像后处理工作站开展基于3D打印建模的模拟手术预演。
医生将医学影像一键转换到3D打印模型,帮助医务人员术前精确了解患者情况,并模拟演练,以提升手术效率及安全性。所谓“关爱先行”对GE来说,也不光是研发解决病患的设备与技术,也要提高医疗体验,让患者真正感到关爱,让医生时刻感到支持。
人的一生难免生病,医患之间的充分信任和了解就更为重要。但愿GE 3D打印让术前的“健康宣教”不再是冷冰冰的术语,而是:
握握手,相信你。
I trust you. Give me five~
来源: GE中国(责任编辑:中国3D打印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