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了湖南的现代化进程——抗战时期湖南机械工业
3.2.1 促进了湖南工业的发展1、交通运输业战前湖南省修筑的公路、铁路的里程数,虽已经达到全国的中等水平,但交通运输业一直未能很好的发展起来。特别是湘西地区,交通运输业全靠人力和牲畜的搬运,根本没有所谓的近代交通机械工具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为基础。湖南交通运输业得到快第 113 页。
① 谭正平:《湘衡机械厂与谭元琳》,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衡阳
文史资料》第五辑,衡阳:衡阳委员会,1986 年 7 月,第 29 页。
速发展,是在抗战的中期,除湖南省公路局汽车修理厂及苦干个分厂外,些时能制造交通运输工具的机械工厂已经发展到十多家,但大多数以制造发动机、汽车引擎、火车配件为主。其中较著名的机械工厂有新中工程公司、华成电器厂、湖南机械厂等,其中以新中工程公司规模最大、贡献最多。新中工程公司迁到湖南后,开始筹划制造汽车发动机。在没有任何相关发动机资料的前提下,利用一辆德国载货汽车发动机进行模仿试验。在当时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新中工程公司自己铸制合金铸铁的缺体和缺盖,用废飞机零件铸成活塞,用火车头主动轴制曲轴,用火车轮轮箍制连杆,用钢轨制一般钢件。”
2、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抗战的爆发,使得机械产品的数量需求日益剧增,机械产量的增加,必然会带动钢铁原料的增加。这就为湖南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时机。抗战以前的湖南,钢铁工厂的数量相对较少。不仅数量少,规模也较小,生产的产品质量也较差。然而在抗战的几年间,湖南钢铁工厂的数量、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变化。1936 年 3月,国民政府针对我国钢铁基础薄弱的情况,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战争形势。开始在湖南湘潭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钢铁厂,就在建造厂房,码头等工作已经就绪的时候,因为湖南很快面临日军的威胁,此厂的建设不得不停顿,且部分已经安装的机械设备不得不拆迁。此厂的建设虽然受挫,但并没有影响湖南钢铁工业的继续发展。在抗战的几年中,湖南的钢铁工业得益于湖南的其它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机械工业的发展。这使得它发展成为,在战时仅次于重庆的钢铁工业大省。
表 3—1 抗战时期湖南钢铁工厂概况表
工厂名称 工厂地点 工厂资本额 工厂主办性质
湘华铁厂 衡山 2863 万 湘府、湖南大学合办
湘西炼铁厂 沅凌 50 万 民营
民生钢铁厂两合公司 祁阳 500 万 民营
湖南机器厂炼钢厂 祁阳 500 万 民营
渌江炼铁厂 泸口 800 万 民营
侨通炼铁厂 衡阳 1000 万 民营
中国植物油料厂邵阳炼铁厂 邵阳 6000 万 省营
民生机器厂炼铁厂 祁阳 民营
(资料来源:胡渊博:《三十年来中国之钢铁事业》,第 12—14 页,见中国工程师学会
① 张柏春:《中国近代机械简史》,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年 1 月,第 192 页。
50
1946 年编印《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转引自张守广:《大变局——抗战时期的后方企业》,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 297 页。)
表 3—2 后方民营钢铁厂概况(1944 年上半年)
省份 铁厂 钢厂 省份 铁厂 钢厂
湖南 39 — 贵州 3 —
四川 37 4 山西 2 —
陕西 8 — 安徽 1 —
广西 6 — 云南 — —
江西 4 — 总计 — —
(资料来源:建子:《抗战中成长的民营钢铁事业》,《西南实业通讯》第 10 卷 5、6 期合刊,1945 年 9 月,第 2 页,转引自张守广:《大变局——抗战时期的后方企业》,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 172 页。)
从表 3—2 的钢铁工厂的总数来看,湖南省在抗战时期民营钢铁厂的数量占
据第一位,而四川省居第二位。但如果按钢铁厂的总数来进行对比的话,四川省
的钢铁厂总数占绝对的多数,这是因为在抗战时期湖南省内的各行业工厂的公营
数量较少,而战时四川为后方公营单位的迁移重地。湖南省的钢铁厂数目较多,
但相对于一些国营企业来讲,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从表 3—1 中就可以充分的
体现出来。如果相对于后方的一些民营钢铁工厂来比,湖南的这些工厂又成为后
方民营钢铁工厂的佼佼者。
3.2.2 奠定了湖南工业化的基础
1、资金方面首先在资金方面,战时湖南机械工业较战前有较大增幅,无论是机械企业的个体资本实力,还是机械企业的整体资金总额。战前湖南私营与公营机械厂的资金总额约 90 万银元,而战时仅公营的十二家机械工厂资金总额在 1941 年时便达到了 8107800 元,而湖南私营机械厂的资金总额更是达到了 14155400 元。到 1943年湖南机械工业的资金总额超过一亿多元法币。如果对企业的个体资金实力进行对比,战前与战时差距更大。战前湖南资金最雄厚的企业——湖南机械厂,资金总额也不过十多万左右,而战时湖南机械工厂,按战前币值计算,“资本最少的为 120000 元,最多的为 1400000 元。”
①例如仅衡阳此地,战时迁到衡阳的工厂,按照 1942 年的法币值计算,“资金达到 300万元的有立成机器厂,资金在 140—150 万元之间的有东南机厂与华成电器制造厂,资金 100 万元的有侨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大生机器厂,资金在 30—50 万① 刘国武:《抗战时期湖南的现代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年 1 月,第 61 页。元之间的有福新、顺风、求实、民生、湘衡、生建、北新、竟成、毓蒙九厂。”
2、工厂的生产设备战时内迁湖南的机械工厂,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生产设备精良、先进,生产了大批量的工具机,对于改变湖南战前机械工厂落后的生产设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福泰机器铁工厂创建于 1936 年,建厂之初设备相当简陋,所使用的工具也较为原使。经过抗战初期的快速发展,到 1941 年,工厂已经拥有各种机床、创床、钻床 60 余件,以及发电机、铸造锻炉等各种机器设备。“生产品种繁多,有各种汽车钢板,铁路筑路工具,钢纤、洋镐、电讯材料,印度精染机另机,以及工作母机的铸件等。”
②表 3—1 按经济部统计处关于 1941—1942 年机器电器制造工业动力设备统计表如下:省份动力设备(单位:匹)
合计 公营 民营总计 23559.47 14154.87 9404.6
四川 5693.6 774.75 4918.85
贵州 635 439.6 196
云南 5114 4996 118
广西 2331.5 315 1160
广东 315 228.5
福建 604.25 30 177.75
湖南 7787 5506 2281
江西 325.12 305.12 20
(资料来源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
财政经济(六),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年,第 341 页。)
从图表中的总的动力设备来看,湖南省位于后方八省第一,如果按后方的公
营动力设备来计算,湖南省公营机械厂的动力设备也位于后方第一,而民营机械
厂的动力设备总匹量,仅次于四川省,仅居后方各省第二位。由上表的动力设备
可以充分的反映出,抗战时期湖南省内机械工厂的机械设备数量较战前有了较大
的改变。
3、生产技术①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第 9 卷.工业矿产志·机械工业》,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 年,
第 3 页。② 邵鸿舜:《我是怎样创建机器铁工厂的》,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会议衡阳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衡
阳文史资料》第五辑,衡阳:衡阳委员会,1986 年 7 月,第 41 页。
具有近代技术机械厂家的大量迁湘,带来了很多工作母机,制造了许多内地不能制造的工作机和工具机,因而给湖南企业注入了新血液,推动着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迁湘工厂中机械厂占 40.4%,同时还带来了大批富有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技术人才,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和管理方法。1938 年迁湘技工 148 人,占内迁技工总数 1793 人的 8.25%。1939 年迁湘技工 2561 人,占内迁技工人数 11413人的 2.44%。1940 年迁湘技工 2777 人,占内迁技工人数 12164 人的 22.83%,这 5000 余人的技术工人成了湖南机械、化工、纺织、钢铁等行业的生产骨干,改变着原有产业工人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且带来一批新的技术工人,使各类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迅速提高,特别是还有 1419 位科技专家来湘,其中机械专家 292人,他们对提高湖南科技水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4、管理制度战前湖南省内的机械工厂,除公营的几家机械工厂有较为严密的企业管理制度外,大部分的机械工厂,由于工厂规模较小,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多人,安排工作较方便,工厂的管理也较松动,并未形成具有条理的管理制度。而战时内迁湖南的机械工厂,除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外,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制度。例如新中工程公司的工具管理制度、领班管理制度等,对成长中的湖南机械工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