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公子 发表于 2014-3-24 19:57:03

民营机械企业——抗战时期湖南机械工业

    “在各种因素的促使下,以西南、西北为主要区域的后方企业包括民营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使西南、西北的经济开发,至少提前了五十余年。”
    ④
    抗战时期后方企业获得迅速发展,且涉及现代经济部门之广,其中以现代机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最为突出,而民营机械企业在抗战时期后方现代工业企业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且厂数之多、生产产品种类之齐全、数量之大,是公营机械工业企业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战时内迁湖南的民营机械企业,内迁各场的资金、技术、设备等力量
    ① 王国强:《抗战中的兵工生产》,载军事研究编纂委员会编纂:《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上),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限公司,1986 年 1 月,第 1030 页。
    ② 黄立人:《抗日战争时期工厂内迁的考察》,载《历史研究》1994 年第 4 期,第 130 页。
    ③ 《巩县兵工厂》,载王志光:《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清末至民国的兵器工业》,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年 4 月,第 176 页。
    ④ 张守广:《大变局—抗战时期的后方企业》,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年 9 月,第 99 页。相对较雄厚。特别是新中工程公司、新民机器厂、华成电器厂,此三个机械工厂被称为湖南机械工业的支柱,即使与战时机械工厂最多的四川省相比,此种类型规模的机械工厂,也是不多见的。这些工厂的内迁,推动了湖南机械工业的发展,填补了电机电器行业的空白,使汽配、机床、动力等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产量翻倍增加,机械制造工艺水平明显提高。
    1.各地民营机械企业内迁湖南
    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业发展极不平衡,西南、西北地区只有少量所谓的近代工业企业,大部分的工厂都分布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地区。抗战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占领了我国广大的地区,沿海工厂受到严重威胁。“欲求长期抗战,必须保全生产能力。机器为生产事业之母,故在七.七事变后,即有人提出拆迁各厂机器主张”
    ①鉴于 1932 年“一二八”事变中上海工业的巨大损失,钱昌照萌发迁沿海工厂到内地之想法。钱昌照“觉的时
机成熟,利用在蒋介石身边工作的便利,条陈搬迁上海及其附近各地的主要工业,得到蒋介石的批准,并顺利得到专款”
    ②
    这次大迁徙“北起山西、山东、河南,东起江苏、浙江、福建等省,齐向西南方移动。巨潮澎湃,沿路经过,又把大冶及武汉三镇等外的工业席卷而”
    ③
    由于时间仓促、运输困难、敌机的不断轰炸,大部分的工厂跟本无法搬迁,只有少数工厂内迁成功。以上海为例,“5000 多家工厂
中内迁的只有 152 家,加上无锡、南京、镇江各地才 200 余家。”
    ④
    因此,战争使全国的工业遭受了极其巨大的损失。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工厂内迁,大部分工厂迁移到武汉以后,工厂迁移的中心也由上海转移到了武汉。但随着战局的进一步恶化,武汉很快转变为战事的前方,聚集到此地的工厂,面临着二次迁移,武汉实际上变成了再次迁移的出发地点。到 1938 年 10 月 25 日武汉失陷为止,经过武汉或由武汉起运的内迁工厂总计有 304 家。就行业类别而言,304 家企业中机器五金业占 122 家。1938 年 9 月, 新中工程公司、新民机器厂等一批机械企业,认为湘西距离较近,且工业落后,产品有销售出路,从而选择了内迁湖南。有的企业则迁往衡阳、邵阳等地,“或以交通便利,或以地区安全,除少数地点外,鲜能而全也。”
    ⑤“至 1941 年底,沿海沿江内迁湖南的机械五金厂与电工器材厂有 56 家。”
    ⑥大部分为民营机械厂。其中又以内迁衡阳的民营机械厂较多,其次是沅凌、辰溪、祁
    ① 欧阳仑著:《十年来之机器工业》载谭鸿熙主编:《十年之中国经济》(1936—1945)(上),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续辑》第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年 11 月影印版,第 274 页。
    ②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年,第 55 页。
    ③ 章伯峰:《抗日战争》第 5 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310 页。
    ④ 李会刚:《湖南工业经济发展及历史展望》,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 3 月,第 193 页。
    ⑤《四联总处关于湘桂粤赣四省工矿业状况的调查报告》(1943 年 10 月),国民政府经济部档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档案,载《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六),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年,第 195 页。
    ⑥ 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第九卷.工业矿产志.机械工业》,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年,第 3 页。阳等地。原来衡阳是仅有一点近代工业基础的城市,“这时成为内地仅次于重庆
的大工业中心,仅机器厂就达 90 余家之多,其中不少就是由沿海内迁来的。”
    ①“惟内迁之机器工厂,实为大后方机器工业之主干。”

    2.民营机械企业的快速发展抗战爆发以后,后方各行各业迅速发展,对于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这是具有划时代的巨大转变。由于战事对机械的大量需求,加上国民政府对公营工厂的苦心经营和对民营工厂的重视,且在国营、民营并重的战时经济政策框架下,战时湖南的民营机械工业生产有了优先的发展,动力机械和机床逐年增长。就民营机械工业企业而言,因为沿海沿江机械厂的内迁,湖南地区原有的民营机械工厂得到扩充和发展。多数内迁的工厂重建复工,且纷纷进行登记,民营机械企业迅速壮大起来。“战时后方各省共建有机器工厂 903 家,以四川最多,次为湖南,共有 236家。”
    ③它包括机器制造厂、机器修理厂和翻砂厂等。但根据经济部工矿调查处1944 年编印的《后方民营工厂一览》记载的数字相对比,厂数之间有很大的出入。《后方民营工厂一览》记载 1944 年湘粤桂沦陷前,湖南民营机械工厂共有100 家,电器厂 8 家,也就是说当时湖南的民营机械厂共 108 家(8 家电器厂也包括在内)。而据史料记载湖南在战时公营机械厂也不过 10 几家。编于 1943 年
的《西南实业通讯》第 8 卷中的《湘桂粤赣四省的民营工业》记载,在 1942 年底湖南共有机器工业 183 家,加上电器工业的 5 家,共计 189 家。另外和湖南建设厅的民营机械厂分年登记数相比较,1940 年以前较少,而 1940 年登记 34 厂,1941 年就有 67 厂,1942 年达 127 厂的高峰。
    ④在登记的过程当中,只有一小部分工厂进行了重复的登记,大多数工厂都是新建工厂。这就证明从 1940-1942 年共有 208 家民营机械工厂进行登记,再加上战前湖南的 60 余家民营机械工厂,共计 270 余家,此数与大部分记载战时湖南民营机械厂数目相差较小。由于统计标准不一致,且必须符合国民政府经济部公布的《工厂登记法》,且要求在厂人数不得低于 30 人。这是导致厂数不同的主要原。综合来看,战时湖南的民营机械厂数应在 250 家左右最为准确。战前,湖南的机械制造主要以仿制为主,且民营机械工厂规模小,仿制水有限,一部分的机械设备得靠进口,“吾湘机器进口,民十七年尚不过九万余两,民十八年即增至二十一万余两,十九年更增到五十五万余两,二十年亦达三十五① 四川省中国经济史学会:《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经济》,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 年,第 134 页。② 欧阳仑著:《十年来之机器工业》载谭鸿熙主编:《十年之中国经济》(1936—1945)(上),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年 11 月影印版,第 274 页。③ 李平生:《烽火映方舟——抗战时期大方后经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164 页。④ 数据来源:李会刚著:《湖南工业经济发展历史及展望》,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195万余两。”
    ①“战时,机械进口受到限制,有时甚至完全堵绝,加上前方战场急需,因此,后方机械生产在数量上受到极大刺激。”
    而内迁湖南的沿海沿江机械工厂,利用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等优势,赚取了高额的利润。同时,这些规模较大的内迁机械工厂,开始从仿造机械转入自行设计生产阶段。1938 年—1944 年,经实业部核准专利的发明创造的械器工具有 113 件。就业别而言,可分为纺织机、锅炉、动力机、制盐机械、各种作业机、交通工具、器械等类。湖南地区较有影响力的,当属新中工程公司制造的煤气车、新民机械厂制造的精密工具机械、华成电器制造厂设计制造的电动机等。抗战爆发后,湖南地区原有的民营机械工业企业,很快成为许多外来企业合作的对象或国民政府扶持的对象,并借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创建于 1936 年的福泰机器铁工厂,创建之初,只有工人二十余人。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紧修筑粤汉、湘桂铁路,所需的大部分筑路工具及零件,都交于此厂负责,“同时也生产交通部材料厂成批的零配件,为工厂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一时业务蒸蒸日上,财源滚滚而来。”
    ③后来发展成为 160 多人的大型工厂。至 1943 年,湖南民营机械工厂主要有立达机器厂、云章机器厂、新生机厂衡阳分厂、湘衡机厂、民生机器厂、生建机器厂、现代机厂、湘一机器铁工厂、
北新工厂、新中工程公司、福新机器厂、新民机器厂湘厂、求实公司机厂、华成电器厂等。资本较少的约为 120000 元,最多的为 1400000 元。生产的主要产品为工作母机、纺纱机、织布机、工作机(含车床、刨床、钻床等)、造纸机、汽车零件、面粉机、抽水机、发电机、印刷机、农业机器、蒸汽机、煤气炉、汽车零件、鼓风机、卫生用具等。
    ④3.民营机械企业区域分布及发展状况“1943 年是湖南机械工业的鼎盛时期,私营企业总数达到 352 家,员工约 7000余人,设备 1600 余台,资金总额超过 1 亿元法币。”
    ⑤按照私营机械企业数目 352家计算,抗战时期湖南省各县市的民营机械企业数目占全省的百分比为:“长沙27.7%、衡阳 18.7%,沅陵 12%、辰溪 11%、常德 10%、湘潭 8.2%,其它县市合计 12.4%。”
    ⑥
如果按此计算,战时长沙的民营机械工厂数目,则达 97 家之多。
抗日战争爆发前,省内的机械工厂大多分布在长沙、湘潭两地,长沙市民营
机械工厂数目占到全省机械工厂总数的 2/3,约为 40 余家。这证明长沙市的民营
① 孟学思:《长沙重要工厂调查》,长沙:湖南经济调查所书刊,1934 年,第 C1 页。
② 刘国良:《中国工业史》近代卷,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年 8 月,第 590 页。
③ 邵鸿舜:《我是怎样创建福泰机器铁工厂的》,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
会:《衡阳文史资料》第五辑,衡阳:政协衡阳市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5 年,第 41 页。
④资料来源:《四联总处关于湘桂粤赣四省工矿业状况的调查报告》(1943 年 10 月),国民政府经济部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六),南京:江苏古籍
出版社,1994 年,第 199 页。
⑤ 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第九卷.工业矿产志.机械工业》,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年,第 4 页。
⑥ 李会刚:《湖南工业经济发展历史及展望》,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 3 月,第 196 页。
    机械工厂数目在战时增加了将近 50 家。但在 1938 年 10 日本攻陷武汉以后,又相继攻陷岳阳,此时长沙岌岌可危,
国民政府为实行焦土抗战而纵火烧毁长沙。一部分的工商企业在长沙大火前已迁往湘西等地,没有迁出的便全部毁于大火之中。说明长沙市增加的 50 家民营机械工厂,多数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至长沙大火前,一年之内所建。如果按照“各县市的机械设备占总设备的百分比约为衡阳 33%、长沙 20%、次为湘潭、辰溪、沅凌与祁阳,再次为常德,其它各县市很少。”
    ① 沅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沅凌县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 年 2 月,第 365 页。② 《最先的机械工业》,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祁阳县委员会:《祁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祁阳:祁阳县委员会,1999 年 10 月,第 44 页。③ 萧栋梁、余应彬著:《湖南抗日战争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年,第 148 页。④ 湖南省银行经济研究室:《衡阳市经济概况》,长沙:1944 年 1 月,转引自李会刚:《湖南工业经济发展
历史及展望》,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 3 月,第 198 页。工业中心。其繁荣则主要由于内迁湖南规模较大的机械工厂主要集中在衡阳。战前湖南的机械工业主要集中在长沙,也以长沙发展速度最快。战时则衡阳跃居第一。
    表 2—4 战时湖南主要的民营机械制造厂一览表
工厂厂名 建厂时间 地点 资本 职工数 产品种类
云章机器厂 1939 年 衡阳 15 万 50 余人 简单机械制造
民生机器铁工厂 1940 年 衡阳 40 万 100 人 车刨床
生建机器厂 1941 年 衡阳 65 万 50 余人
福泰机器铁工厂 1936 年 衡阳 160 人 铁路筑路工具、钢纤
新生机厂衡阳分厂
1942 年 衡阳 20 万 33 人 汽车零件
现代机厂 1941 年 衡阳 80 万 42 人 发电机、电讯器材
湘华炼铁厂 1943 年 衡山 43 万 70 人 铸铁
湘衡机械厂 1928 年 衡阳 130 制造锅炉、蒸气机等
求美公司衡阳分厂
1942 年 洪江 50 万 50 人 简单机家具机械
新河纺织机制造厂
1941 年 长沙 20 万 自立式纺织机
华成电器制造厂 1938 年 衡阳 15 万 400 人 发动机、电动机等
立成机器厂 衡阳 30 万
东南机器厂 1938 年 衡阳 15 万 铸造、机械配件
德昌机器厂 1900 年 长沙 33-94
享记 长沙 33-94 水泵、碾米机、印刷机
张桂记 1919 年 长沙 33-94 小内燃机
华成长沙分厂 1938 年 长沙 19 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
张仁美 1909 湘潭 192 人 轮船机件、机床
钧裕 湘潭 128 人
胡永盛 湘潭 126 人 汽划与拖轮
新中工程公司 1938 年 祁阳 800 人 引擎、发动机
新民机器厂 1939 年 祁阳 150 人 车床、纺织机
民生炼铁厂 1939 年 祁阳 铸造生铁
中国机器厂 1939 年 沅凌
利国机器厂 1942 年 沅陵
泰山缝纫机修理厂
1943 年 沅陵 缝纫机与针
大陆机器厂 沅陵 离心机
亚洲制刀厂 1939 年 辰溪 小刀、大刀
福川机器厂 1939 年 辰溪
抗建纺织机械厂 1943 年 辰溪 30 万 40 余人 纺纱锭子、织布机
(资料来源于: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第 1 卷.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 761 页;刘会刚;《湖南工业经济发展历史及展望》,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 3 月,第 198 页;高叔康著:《十年来之经济政策》载谭熙鸿主编:
《十年来之中国经济(1936—1945)(一)》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九辑,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年 11 月影印版,第 294—305 页;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总团调
查研究组编印:《湘赣资料之一:工、矿、金融》,出版地及出版者不详,1949 年,第 102—104
页;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第 9 卷.工业矿产志·机械工业》,长沙:湖南人民
出版社,1992 年,第 29 页;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第 18 卷.科学技术志.上卷》,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年,第 445 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衡阳集聚了大部分资金较多的机械厂,据对衡阳市 39
家民营机械、电器厂的资金统计,即达法币 8500.1 万元,全市民营机械业资金合
计应在全省民营机械资金总数的 70%以上。“年产值也以衡阳为最大,仅 16 个厂
统计,即达 3110.9 万元,与资金成正比。衡阳以 9%的家数和 36%的人数、占有
33%以上的设备和 70%以上的资金与产值。”
    ①衡阳的机械工业之所以会有如此之成就,这主要得益于衡阳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工业基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营机械企业——抗战时期湖南机械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