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公子 发表于 2014-3-24 19:55:29

战时湖南机械工业发展背景——抗战时期湖南机械工业

    湖南的机械工业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一些机械产品的制造技术方面,一度出现了骄人的成绩。但这些机械工厂无论从技术、规模、结构等,相对于我国沿海地区的机械工厂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抗战的爆发,给湖南机械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契机。由于湖南良好的经济基础、特殊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料,为湖南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这也使得湖南一度成为仅次于重庆的全国第二大机械工业基地。然而这种快速的发展,也随着战争的破坏、政策的影响,而慢慢消失。
    2.1 战时湖南机械工业发展背景
    2.1.1 政府的大力支持“战时经济政策决定军事,同时也决定了经济。”
    ①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迅速被日本占领,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的矛盾。国内各界
人士纷纷要求国民政府采取措施抵抗日本的侵略行径。面对国内舆论的压力,国民政府开始注意加强对国防工业的建设。1933 年国民政府实业部制定了未来四年的工业计划——《实业四年计划》,计划用 4.9 亿元用于国家未来四年的工矿业建设。
    1935 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成立后,拟定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此计划初步确定了以湖南的衡阳、湘潭、醴陵作为全国的国防中心区域。这是一个具有较大战略意义的重工业建设计划,其目的在于加强我国的国防工业体系。例如当时在湖南兴建的机械工厂,如中央机器厂、中央电瓷制造厂、中央电工器材厂等,厂内的机械设备全部由国外购入,其中大部分都运到了后方各省重新进行了安装生产。“由于内地在抗战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资委会用这些机械设立的厂矿成了抗战期间后方工业生产的骨干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后方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提高了内地的工业发展水平,增强了抗战的物质基础。”
    ②但由于蒋介石一直对日本存在着幻想,并没有下定抗战之决心。以至于在战全面爆发后,沿海的大部分工业企业或遭日军劫掠,或被战火摧毁,所以转移到西南大后方的工业设备仅是战前的一小部分而已。在此形势下,国民政府为稳定大后方统治,同时也为全国抗战作充分的准备,
    ① 欧阳仑著:《十年来之机器工业》,载谭鸿熙主编:《十年之中国经济》(1936—1945)(上),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年 11 月影印版,第 35 页。
    ② 郑友揆、程麟荪、张洪传著:《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1932—1949)—事史与评价》,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年 5 月,第 41 页。
    于 1938 年 1 月,成立了国民政府经济部,翁文灏任部长,开始拟订《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建设的计划包括以“湖南沅陵辰溪为中心的电力、兵工、电器、水泥、纺织等为主的工业区,以湖南衡阳为中心的轻工业小区,并以贷款和补助等方式资助工厂内迁,如 1938 年至 1942 的补助内迁湖南各厂 166 万元。”
    ①将一部分工业内迁到湖南,是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既定战略。抗战爆发之前,为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开始筹划国防重心和经济重心,湖南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重点之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湘中工业区。由于当时的迁移主管机构力图建设四川以及陕西、湘西、湘南、广西 4 处工业区,这当然会影响到聚集在武汉的各地工厂再次内迁的方向。同时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公开表示支持鄂省工厂迁入湘境,他发表谈话称: “湖南为一资源劳力丰富之区,上海各厂家若决心将企业从战区移来,原料人力之取给,较前便利,如果再有难,本省政府当令财建两厅尽力帮助,总期各项企业得以合理进行,构成全民族抗战之坚强战线。”
    ②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于 1938 年 3 月在武汉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提出了《抗战建国纲领》,并以此作为国民政府战时施政的根本方针,纲领的第十七条至第二十四条为经济建设内容。另外在大会期间还通过了《非常时期经济方案》,具体阐述了《抗战建国纲领》中的经济建设方针。它的第二项指出:“(一)固有工矿设备应设法保存以充实内地生产力;(二)国防急需之工厂应积极筹设;(三)燃料及动力应妥筹供给;(四)农村手工业应提倡促进;(五)民营事业应
扶植奖导。”
    ③此外,大会还对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政府必当根据民生主义之信条,实行计划经济。凡实业之宜于国营者,由国家筹集资本,从事兴办;其宜于私人企业者,由私人出资举办,于国家的整个计划之下,受政
府的指导及奖励,以为有利的发展。”
    ④1938 年 6 月 7 日,国民政府颁布条例,对制造各种原动力机、各种电机、各种工作机器、冶制各种金属材料、制造各种运输器材之企业给予保息和补助。
    ⑤除了政府政策扶持以外,国民政府还解决了各生产厂家产品销路等问题。由于
战时军需,而兵工企业生产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战争所消耗的数量。抗战之初的大
    ①《抗战六年之工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民国 32 年 7 月 7 日,转引自宋斐夫:《湖南通史》,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年 12 月,第 422 页。
    ② 载《大公报》,1937 年 12 月 12 日,转引自魏宏运:《抗战初期工厂内迁的剖析》,载《南开学报》1999年,第 5 期,第 128 页。
    ③ 谭鸿熙主编:《十年之中国经济》(1936—1945)(上),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年 11 月影印版,第 38 页。
   ④《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汇编》第二分册,第 323 页,转引自周天豹:《抗战时期西南经济发展概述》,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年,第 32 页。
    ⑤ 参见《国民政府抄发工业奖励法及特种工业保息及补助条例的训令》(1938 年 6 月 7 日),国民政府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六),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年,第 32 页。部分民用机械工厂成为军需物品的直接供应者。
    2.1.2 特殊的市场环境
    特殊的市场环境给湖南机械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发展空间。一个工业要想得到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必须有产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的供应市场。抗战期间,湖南的市场状况与战前相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日本迅速占领了沿海各省,全国沿海口岸被日军封锁,国家各主要交通路线慢慢的也被切断,外国对国内商品的输入也逐渐减少,随着一些在华外企的逐渐倒闭,其对国内的竞争力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大大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
展,特别是国内一直赖以进口的机械工业的发展。同时湖南省内人口的急剧增加,也为湖南产品提供了有利的销售市场。在豫湘桂战役之前,湖南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产环境。日军占领岳阳之后,虽多次南犯,但均被抑制在新墙河以北,这就给湖南大部分地区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随着上海、镇江、武汉等沿海沿江工厂、银行、机关、学校等内迁湖南后。湖南不是成为了他们的暂歇地,就是成为了他们的终点站。此时湖南各城市人口也迅猛增加:“长沙由 30 万人增至 50 多万;衡阳由 10 多万人激增至 50 多万;常德由数万人增至 20 万;津市由 2 万人增至 10 余万人;洪江由数千人增至 10余万人;辰溪由 5000 余人增至 10 余万人。”
    ①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军民用品的需求量,亦迅速增长。从敌占区内迁的大量人口中,有相当一批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相对较高的科技人才和懂技术的劳动力,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需要寻求就业门路以维持生存,纷纷结帮搭伙,利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兴办了各类工商企业。    另一部分内迁的人员,虽然有资本,但看到市场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办企业利润丰厚,也就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发展工商企业。比较突出的如衡阳、祁阳、零陵、常德、沅陵、吉首、泸溪、浦市、辰溪、安江、洪江等地,再加上部分社会游资,这对于开发湖南地方经济和落后山区的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为这些地区后来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一方面,湖南的机械工厂所用的原料,除五金材料须由外省购进外,其
它各种产品均为本省容易购到之品。
    ②
    虽然湖南的铁矿资源并不丰富,除广大的湘西地区有丰富的土铁矿外,湖南东部地区铁矿资源并不充足,但由于后方各省工业原料因外运受阻,而大量滞销,价格也随之大幅度下降,这就为湖南机械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原料市场。“湘桂一带工业原料虽不丰饶,机器厂商皆
    ① 宋斐夫:《湖南通史》,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年,第 423 页。
    ② 参见《湖南省机械厂概况》,湖南省档案馆,档案号 103—1—1,第 3 页。
    感困难,然此区域内之生活用品十分价廉,工价因之远较重庆为低,造成品之成本亦大加减少,厂商因之获利颇厚。此区域之机器事业虽仍不景气,但重庆之事业区仍有向此刻处迁移者。”
    ①
    2.1.3 机械工人的积极表现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湖南作为战略后方的地位逐渐上升,并日趋明显。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的大中城市几乎全部沦陷,而湖南自古被誉为大西南的门户,守住湖南,也就是保卫了大西南。抗战全面爆发后,大批工厂内迁湖南,机械工厂较多,大批的机械工人不畏艰难困苦,流血流汗,抢运机械物资。上海工厂内迁时,各厂职工们“拼着死命去抢拆他们宝贵的机器。敌机来了,伏在地上躲一躲,又爬起来拆,拆完就马上扛走。看见前面那位伙伴被炸死了,大声喊声‘嗳唷’,洒着眼泪把死尸抬过一边,咬着牙筋仍旧是向前工作。”
    ②而更加艰难的事情,则当属在运输中的困难,天上时常有敌机的追炸扫射,地上处处有军方设的关卡,时时刻刻都处在危难之间,
所以“这是中国工业史上辉煌不朽的一页,这一页是由血与汗写成的。”
    ③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以后,湖南工人一马当先,投身抗战。省公路局 100余名技工主动要求出征,“1937 年 8 月中旬,省公路局员工组织北上抗日汽车运输队,公路局提 87 辆汽车,编为两个中队,分两批北上,分赴郑州、新乡前线,运输粮弹。潭宝公路45名司机和工作人员,驾15量度汽车开赴前线,担任运输。”
    ④他们多次在密集的炮火和飞机跟踪扫射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汪精卫公开投降后,湖南亲日投降势力抬头,公开发表言论,涣散人民抗日的信心。另有一些汉奸分子打入军事工厂,试图破坏军工生产。他们利用放信号弹的方式,引导敌机轰炸衡阳军工基地。“一些国民党员,如衡阳航空修理厂的政治指导员,在公开场合还为汉奸辩护。该厂中共工人党支部马上发动和领导全厂 1000 余名工人联合签名,向国民党军委会呈文,揭露和谴责该指导员的汉奸言论。军委会慑于确凿的汉奸言论及群众义愤,下令逮捕了这个汉奸分子。”
    ⑤在外敌压境的情况下,富有革命精神的机械工人忍受着各种艰难和困苦,不怕流汗流血,更不顾劳动时间较长,工资待遇低等问题,克服生产、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挽救祖国危亡而拼命劳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①《资源委员会工业处检送湘桂工业区机械工业考察报告致矿业处牋》,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六),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年,第 267 页。
    ② 林继庸:《民营厂矿内迁纪略》,新新出版社,1942 年,第 10 页,转引自张守广:《大变局——抗战时期的后方企业》,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年 9 月,第 123 页。
    ③ 潘仰山:《民族工业的命运》,《西南实业通讯》第 16 卷第 4、5、6 期合刊,1947 年 12 月 31 日,第 84页,转引自张守广:《大变局——抗战时期的后方企业》,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年 9 月,第 133页。
    ④ 罗玉明:《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战场》,学林出版社,2002 年,第 14 页。
    ⑤《湖南工人运动史》编写组:《湖南工人运动史》,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 年,第 445 页。
    湖南工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不论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湖南的机械工人均自发踊跃参加革命,而且建立了赫赫功勋;从1937 年 7 月至 1945 年有 8 月,中国人民为抵抗日本的侵略行径,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在此期间,湖南工人积级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为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谱写了湖南工人运动历史上辉煌的篇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战时湖南机械工业发展背景——抗战时期湖南机械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