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cheng 发表于 2021-4-19 19:21:25

理想和现实之间,差了多少个机床人才

人们对于工程师的构想画面,大多数来源于一些工业强国的生产车间在干净整洁的车间里,工程师们聚精会神地在操作面板上输入程序代码,还时不时地看一下设计图纸,再看一下加工的情况。而一旁工位的桌子上,摆放着工程师心爱座驾的钥匙,通过钥匙上的图案,你应该一眼就能认出座驾的品牌。  你可别说我瞎掰,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机械生产车间里,确实跟我描绘的场景大差不差,那些帅气的工程师,由内而外散发着特殊的气质,让人看了不禁非常仰慕OK,打住打住,我们还是回到我们身边,看看国内的机械生产环境怎么样了。  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原来的国企或改革转型、或倒闭破产,整体的市场环境不好,留不住年轻人。有点讽刺的是,数控机床和制造业正在朝智能化的趋势发展,企业急需那些受过专业教育的年轻人才,可是很多年轻人正在慢慢逃离机械制造的行业。理想和现实之间,相差了多少机床人才?  我有一个同学,他就是机械制造专业出身的。读大学选专业的时候,他认为将来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一门技术。机械制造是一门既传统又重要的学科,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与这个行业息息相关,因此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机械制造专业。大学里,他在专业上一直很努力。机械制图、PLC、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没有一门课,是他不精通的。下课以后,他不是在办公室跟老师探讨专业问题,就是泡在图书馆自我充电,完全就是一个现实版的学霸。毕业后,他满怀憧憬的去了一家跨国的合资公司,希望自己能在哪里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几个制程轮岗完以后,他被分配到模具组,跟几个师傅一起捣腾那些冲压模具。起初,他并不太在乎工资,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工厂工作。时间一久,他发现很多想法和思路只能按着老师傅的教导来,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成为了常态。每天的工作枯燥而又死板,而且他发现,要想收入高,必须加班加班再加班。本来,他就是一个宅男,这样工作下来,他的生活轨迹变得越来越固定,社交、旅游、运动这些活动仿佛就在对面的南半球,而他一直生活工作在北半球,无法去触及这一切。渐渐地,他失去了年轻人该有活力,变得郁郁寡欢,终还是离开了工厂。曾经踌躇满志的工科少年,终被现实所淹没,令人唏嘘。我想,他应该不是个例吧!  其实追溯到他的大学时光,我认为就已经为这样的结果埋下了伏笔。那个时候,我去过他们学校几次,加上他自己的描述,我对工科类学校还是有一定的印象。首先,在国内各大院校里面,很多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学个3-4年就毕业,然后踏上社会工作了。而且在这期间,学生还会学一些选修课,体育课等,并没有把所有的精力都专注到这个领域里面。以我们的教育认知,学生一般学个3-4年就可以参加工作上手了,而在国外的技术类高等院校里面,学生一般至少要学5-6年,难道国内的孩子比国外的孩子厉害?不见得吧。  还有一点,我不得不提一下。在我们国内院校的教材里面,甚至是一些学校的实训中心里面,你能接触到什么样的设备?大多数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车床。没错,我是支持学习从零开始,一步一步打好基础,再慢慢往上学。 但是,如果你一天到晚让学生捣腾那些专业人士都不Care的设备,对于他们的业务能力,能提高吗?我们常常说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那么在专业学习的硬件上,是不是有必要提升?去过德国的朋友曾经告诉我,在德国那些高等技术学院里面,学生所操作的,都是当下一些主流的设备。先进的设备,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是优化问题,以此引爆瞩目的技术革新。我看过很多欧美机械企业的发展史,他们的起源,大多数都是因为某一个学术问题的研究,开启了创始人创立公司潜心探索的故事。所以,即使学生在学校里面学得很好了,真正走上社会以后,面对那些实操性更强的家伙,未必能马上能适应。整体来说,理念和文化上的差异,已经让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渐渐被拉大。  机床这个行业,可谓是一入行业深似海。经过多年的沉淀,国外的工程师是真正的爱这个行业,他们一旦入行了,基本上都是做一辈子。他们不是每天机械重复的做着基本的事情,他们会思考会研究会探索,他们能享受到这个行业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机械工程师这个职业在国外还是很受人尊敬的,一般收入也不低,这也保证了从业者工作的稳定性。因为很多人在专业领域,都有自己的研究和学术成果,所以即使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变故,重头再来也未尝不可。因为国外的工程师们厚积薄发,他们肚子里有自己的东西。  由于目前我们还没营造出国外这样的行业氛围,所以机械行业的人员流动性变得越来越大。目前,国内机床行业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太低,加上工作环境的忽视,让很多年轻人在刚入行初期就无法忍受,只能选择离开。  你别总埋怨现在的年轻人吃不起苦,好逸恶劳。在很多方面,我们是不是应该先自我反省一下?工匠精神需要传承,而中国机械行业的崛起,需要年轻人的加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理想和现实之间,差了多少个机床人才